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让文化成为百色旅游的灵魂

作者:admin 日期:2023-11-20 06:14:46 浏览:36 分类:资讯

原标题:让文化成为百色旅游的灵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文化之于旅游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文化需求是旅游的根本动因,旅游过程实际上是文化的体验和享受。人们到田阳,登敢壮山、看壮族舞狮,就是在品味民族文化的悠久与醇厚。人们到乐业,畅游布柳河仙人桥,领略大石围风光,最令人回味的是天人合一的心灵感悟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其次,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旅游的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中国有句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的就是文化对自然的辉映和升华,文化赋予自然以生机和灵气。试想一下凌云水源洞没有了石刻,有谁会再去第二回?

  第三,文化环境是旅游的基础条件,旅游品质的提升需要文明素养的支撑和保障。很多人到过乐业欧家大院,都深深地被整洁干净的环境、和谐团结的家庭氛围所感动。反之,没有了这些山中小院,又有多少吸引力?

  第四,文化交流是旅游的重要功能,旅游的发展必然促进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每一个旅游者,实际上是文化的传播者,是促进沟通交流的文化使者。

  文化对旅游如此重要,我们又该怎样做才能让文化成为百色旅游的灵魂?

  让文旅真正融合起来

让文化成为百色旅游的灵魂

  千姿百色,壮乡红城,山水边城、南国福地。数百年前,赵翼、刘大观、李宪乔等都在诗中表达自己钟情于百色大地的灵秀。百色的风物及儒释道和合共生的文化内涵一直被文人墨客们惦念,这赋予了百色深厚的人文底蕴,客观上为今天的百色旅游资源赋能加码。

  百色旅游与文化的共生最早体现在壮文化的发源地敢壮山。游客们或带着了解壮族文化的目的,或带着朝圣之心,或纯粹为了游览而来,置身于敢壮山中,都会被它独有的氛围所感染。还有以粤东会馆为代表的一大批会馆建筑,以凌云水源洞为代表的古刹遗存,走进这些地方,就会激发探究其文化内涵之心。而有着文旅融合内涵的景区是沉稳而深刻的,它有浸染人心的力量,会吸引游客反复前来游览。这是文旅融合最终的目的,文旅融合会让游客惦记着这样的文化氛围,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它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它给游客带来的文化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文化是内敛不外显的,如何将文化内涵物化、活化、产业化,这也是文旅融合的难点和重点,但在百色,还缺乏有意识地引导文化旅游建设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机制和措施,也缺乏有着这样思考的人。

  让静态文化生动起来

  文化是安静的,如何让安静的文化爆发出活力,就需要我们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将“文化”物化,有多种途径,比如刻石立碑、复原景观、建馆塑像等。在我们百色中心城区,两条河流绕城而过,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水景带,在河岸,设立文化景观,让百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元素展现出来,比如建设“鹅”像群雕,让“鹅城”名声响亮起来;在大码头及解放街后街,依托梁宗岱故居及粤剧,设立梁宗岱《芦笛风》诗词小径,开展梁宗岱诗词研究论坛,举办“研学右江边,诗路宗岱行”主题活动,文化自然就带动景观生动起来;还有在敢壮山的上山之路,是否可以建设“寻根问祖”小路,使之成为一条感受壮族文化的线路?同样的道理,在浩坤湖,沿岸的小径也可以成为凌云历史、民族文化的长廊。

  让古老技艺鲜活起来

  百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量位居全区第一。近年来,百色文化部门一直致力于推进传统技艺的传承、保护和弘扬。壮族麽乜、壮族绣球、壮族壮锦、壮族纺织、苗族蜡染、苗族服饰、瑶族织锦、麦秆花篮、藤编、陶器制作等一大批非遗技艺与扶贫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现了文化的力量。但在景区,因为管理机制,这些活着的技艺进不去,进去也活不下,高额的房租成为拦路虎;在传习基地,游客进不来,文化设施建设缺位,满足不了旅游的要求,也就进不了旅行社的法眼。

  要让古老技艺真正鲜活起来,我们就必须在总体规划上、在体制机制上推动文化资源物化、活化,之后更进一步的做法,是将文旅资源产业化,只有落实到产业化,才能保证良性循环。物化、活化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投入,而产业化则需要依托企业来实现。所以,打破投资瓶颈,扶持中小型文化企业,实现文旅资源产业化,是百色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的关键。

  心有多宽,格局就有多大;格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有了文旅融合的愿望,改变了单打独斗的格局,诗与远方不会遥远。

暂无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