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累计粮食进口额达3226.6亿元国际粮油价格重心预计下移

作者:admin 日期:2023-11-21 12:03:40 浏览:82 分类:资讯

据中国海关总署8月7日发布数据,今年1月至7月,中国累计粮食进口量达9207.8万吨,同比减少7.1%,累计粮食进口额达3226.6亿元,同比增长15.9%;累计大豆进口量达5416.7万吨,同比减少5.9%,累计大豆进口金额达2322.4亿元,同比增长18.1%;累计食用植物油进口量达240.8万吨,同比减少63.6%,累计食用植物油进口金额达248.2亿元,同比减少41.8%。

据中国海关总署8月7日发布数据,今年1月至7月,中国累计粮食进口量达9207.8万吨,同比减少7.1%,累计粮食进口额达3226.6亿元,同比增长15.9%;累计大豆进口量达5416.7万吨,同比减少5.9%,累计大豆进口金额达2322.4亿元,同比增长18.1%;累计食用植物油进口量达240.8万吨,同比减少63.6%,累计食用植物油进口金额达248.2亿元,同比减少41.8%。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司伟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中国粮食进口量减少主要源于大豆进口量的减少,不过尚处于合理波动区间。大豆占中国粮食进口比重达近60%。上半年中国大豆进口主要来自巴西,而巴西等拉美国家此前因干旱天气影响导致减产,大豆出口量有所下降。

中国粮食进口金额的增加则主要受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能源、化肥价格上涨导致运输、农业种植成本上升的影响。司伟称,综合考虑俄乌达成粮食运输协议、中国夏粮丰收、玉米进口配额政策等情况,今年全年中国粮食进口量预计接近去年1.65亿吨的数值,同比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就大豆而言,考虑到国内供给小幅提升、上半年从巴西和阿根廷进口量同比下降等因素,今年全年中国大豆进口量预计低于1亿吨。

中国粮食进口量缘何下降

广州期货农产品研究员唐楚轩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中国粮食进口量减少、进口金额上涨主要受俄乌冲突和南美干旱减产的影响。一方面,俄罗斯和乌克兰是玉米、小麦等谷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2月末俄乌冲突升级导致黑海港口运输停滞,从而使得这些地区的粮食出口减少。并且,受俄乌局势等影响,今年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加强,美国、巴西等国家通胀高企,美元和巴西雷亚尔汇率处于历年来高位,这也导致中国粮食进口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中国上半年粮食进口中大豆进口占比较大,而大豆进口来源国巴西等南美国家受干旱天气导致2021/22年度大豆出现不同程度减产,使得这些国家今年3-4月出口窗口期的大豆出口量同比下降。在减产背景下,南美农户惜售停供的心理导致这些国家大豆出口价格上涨。

粮食、油籽及其他农产品进口量同比减少、金额同比上升意味着单价的提高。"这主要受C&F报价和汇率变化的影响。"中泰期货研究所油脂油料首席分析师史恒昱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一方面,以美元计价的C&F报价提高。以大豆为例,2021年上半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新作合约价格基本围绕13.5美元/蒲式耳为中轴宽幅震荡,2022年1-7月价格水平上移至15美元/蒲式耳附近。另一方面,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变化幅度比较显著。受全球货币政策变动等因素影响,去年同期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6.45上下,而今年5月后汇率在6.7以上。

"成本单价的提升造成中国国内下游产业需求进一步走弱,随着价格的上涨,渠道和终端库存持续处于偏低水平,采购积极性较弱,这是造成上游原料进口量下跌的直接原因。"史恒昱指出。

2021年全年,中国粮食进口量达1.65亿吨,其中大豆进口量达9651.8万吨。今年全年,中国粮食进口量预计如何?

此前,受进口价格高企的影响,中国对进口大豆的需求受到抑制。唐楚轩称,中国进口的大豆主要用于压榨出豆粕和豆油,油粕比约为2:8。豆粕的下游需求主要在养殖端,占比最大的是生猪,此前因养殖利润处于亏损导致对于豆粕需求偏弱。自第三季度伊始,生猪价格上涨,养殖利润转亏为盈,因此,预计第四季度饲料端对于大豆的消费需求会有所回暖,但鉴于下游养殖企业对成本控制的考虑,可能会考虑替代配方,豆粕的需求增量可能相对有限。而国内油厂压榨利润不佳,第四季度之前的采购进度偏慢,但后续随着榨利好转,采购需求仍较大。整体来看,由于供需缺口仍存,后续中国粮食进口需求预计有所回暖,不过幅度可能不大。

国际粮油价格重心预计下移

自2020年中以来,包括粮油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快速上行。近3月,国际粮油价格整体呈现下行态势,联合国粮农组织7月食品价格指数环比下降8.6%,自3月创下历史高点以来连续第四个月下降,为2008年10月以来最大月度跌幅,大幅领跌的分别为植物油和谷物指数,均出现两位数的百分比降幅。

虽然7月国际粮油价格环比跌幅较大,不过仍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展望后市,司伟称,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所引发的市场担忧情绪有所缓解,加之粮食主产国并未出现大幅减产迹象,后续国际粮油价格上涨动能明显减弱。

近段时间,为了调控物价、平抑通胀,全球各国政府和央行普遍采取收紧货币政策的举措,市场利率不断提升造成的累积效应,导致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很难再创新高。同时,随着三季度末以后新作的陆续上市,短期内供给端紧张的情况将大为缓解,届时市场的关注点可能更多聚焦在需求端是否回暖。基于此,史恒昱预计,国际粮价在未来3-6个月预计处于偏弱震荡态势,进入四季度后下行压力可能加大。

唐楚轩也表示,伴随黑海港口运输逐渐恢复正常,且市场对2022/23年度全球粮食增产预期较强,长期来看,国际粮油价格重心预计逐渐下移。

累计粮食进口额达3226.6亿元国际粮油价格重心预计下移

需要注意的是,也有一些因素对国际粮油价格起到支撑。史恒昱告诉记者,从库存来看,主要农产品产地和销区的库存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很多商品的短期库存消费比仍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从供应来看,海运物流的运力受限,发运执行的顺畅程度尚未恢复至比较理想的状态。此外,今年北美新作生长期内普遍遭遇高温和旱涝不均等异常天气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市场对新作的单产和产量判断产生一丝担忧,这些情绪也反馈到远月FOB的报价上,建立了一定的天气升水。多方因素共振,国际粮油价格持续大幅下跌存在难度。

就大豆而言,短期需考虑天气炒作因素对价格的影响。

进入6月,美国D2级别以上干旱指数有所上升,且美国农业部(USDA)作物进度报告大豆优良率持续下调。截至7月31日,美国大豆优良率为60%,7月美国农业部对美国大豆单产预估为51.5蒲式耳/英亩。目前,市场普遍预计,美国农业部8月12日公布的供需报告可能将美国大豆单产预估下调至51蒲式耳/英亩。也有机构预计大豆单产可能降至49蒲式耳/英亩。

"如若美国大豆单产预测降至50蒲式耳/英亩以下,短期内将对豆类品种价格起到较强支撑。"史恒昱指出。

距离北美新作大豆收获还有一个多月,天气还存在一定变数。史恒昱告诉记者,后续需紧密关注降水、气温和优良率等高频数据对单产、收获面积和价格的影响。南美市场现在以旧作合同的执行为主,新作的播种前景需等到12月之后再做判断。

从干旱影响范围来看,美国干旱主要在西部和南部,大豆主产区主要在中西部。主产州中,干旱对爱荷华州大豆影响稍微大一些。唐楚轩称,短期来看,考虑到天气炒作和9月中旬定产情况仍存在不确定,国际大豆价格预计呈现小幅波动态势;长期来看,考虑到大豆新作播种面积有所增加,如若不出现极端天气冲击,供应边际变宽松,国际大豆价格重心会逐渐下移。

目前来看,2022/23年度美国大豆平衡表仍然处于偏紧状态,如果单产出现显著下调,紧张状态可能加剧。但全球大豆平衡表相对宽松,尤其是如果价格依旧处在较高水平,需求可能会低于目前市场的预估。"整体来说,豆类基本面缺乏短期的显著变化,单边价格的中长期走势方向和节奏将主要取决于宏观及其他大宗商品的整体走势,更多体现其金融属性。"史恒昱指出。

就中国大豆市场而言,考虑到中国粮食和油籽进口高度市场化,关注利润、按需定采是大多数原料进口企业持续遵循的原则,史恒昱建议,如果上游成本持续居高不下,企业可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做好套期保值,及时锁定价格大幅波动的市场风险。

如果想了解更多实时财经要闻,欢迎关注理财笔记网。

暂无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