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9月CPI超预期 为何美国通胀水平依然居高不下?

作者:admin 日期:2023-11-21 12:07:21 浏览:85 分类:资讯

上周四(10月13日),美国劳工部公布了9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又称零售价格指数),9月份同比增长了8.2%,剔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通胀高达6.6%,表明物价上涨压力正传递到更多的生产与服务部门。

9月CPI超预期 为何美国通胀水平依然居高不下?

上周四(10月13日),美国劳工部公布了9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又称零售价格指数),9月份同比增长了8.2%,剔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通胀高达6.6%,表明物价上涨压力正传递到更多的生产与服务部门。消息刚一发布便引起了金融市场的大震荡:标准普尔跌去400多点;美元指数快速上升,主要货币汇率应声而下。所幸的是,当日股票市场上演了大逆转,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2.6%,但周五交易时段,投资者充分消化了报告内容,悲观情绪再占上风,标准普尔500股指跌2.37%,全周跌1.55%。

这份通胀报告估计更坚定了美联储11月2日加息75个基点的决心。美联储决策时偏爱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所编制的个人消费成本价格指数(PCE),尽管两个指数对一篮子商品与服务所赋的权重不同,但所反映出的价格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如表所示,虽然食品价格涨势减弱,能源价格继续小幅回落,除能源和食品外的其它商品价格出现零增长,但服务价格涨势较猛,住房和医疗服务价格涨幅为3月份以来的新高,交通服务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反弹。美联储现在已没有退路,必须继续大幅度加息来遏制通货膨胀势头,否则如果通胀持续下去,生产和消费市场会更加混乱,企业决策困难,经济增长滑入滞胀泥潭,金融市场跌势不休,最终会牺牲未来的经济增长。

为何货币政策难以奏效?

美联储决策者们现已达成共识,不惜一切代价治理通货膨胀。然而,利率上涨这么快,为何通胀水平依然居高不下?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不外乎有两种: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前者指通胀产生的原因源于新营销手段和技术进步、扩张型财政政策和长期宽松货币政策,后者指供应不足时厂商涨价行为、工资成本压力、疫情之下全球供应链紊乱、芯片短缺、大宗商品上涨、自然灾害、政府监管与税收、货币贬值、地缘政治、军事冲突和战争等。以此来看,美国这一轮通货膨胀是一果多因,除货币贬值因素外其它需求和成本因素兼而有之,因此货币政策难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首先,与任何政策一样,货币政策效果也有较长的滞后期。即使美联储决策官员们能及早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确定货币政策方向、在会上获准通过执行决议并具体实施,这个过程至少要等三个月,当货币政策开始产生实际效果时又要滞后至少两至三年。何况通胀苗头出现时,美联储接连出现判断失误,迟至今年3月16日才开始加息,已错过了干预好时机。此外,美联储常标榜自己决策的独立性,事实上美联储主席和其他官员要么经共和党籍总统提名后获准任命,要么经民主党籍总统提名后获准任命,在美联储内部按党派已形成了两大阵营,各为其主,在关键决策时会选择服务选举需要。

其次,美国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1979年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主席时,个人服务消费在GDP的占比为32.3%,目前已经达到了44.6%。如表所示,美国商品消费(居家食品、外出就餐、能源产品及其他商品的总和)仅占39.488%的权重,即使消费品价格涨势缓下来了,或停止上涨了,但服务价格粘性很强,因为服务价格一旦涨上去就不会跌下来,所以整个消费物价指数很难在短时间内降下来。物价稳定指与去年同期相比现在物价涨跌情况,而非回落至通胀前的水平。

再次,与四十年前相比,当前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已大不相同。上世纪80年代初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萌芽期,国际政治形势走向缓和,军事冲突影响范围有限,各国间经贸往来处于较低水平,通货膨胀的国际溢出效应较弱。当时国际政治局势大体分为三个阵营:美国及其盟友、苏联及其盟友和不结盟组织(第三世界国家),彼此间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水平不高,因此通货膨胀仅表现为个别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现象,较少演变为世界性难题。如表所示,1973-1983年期间,美国通胀水平与加拿大、韩国、法国和OECD通胀率的关联度较高,但与其他国家通胀率的关联度并不十分显著;2002-2022年期间,除南非外,美国通胀水平与表中其它国家和OECD通胀率的关联度非常显著。换言之,通胀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各国政府须共同努力从源头上遏制通货膨胀,这才是治标又治本的上上策。

最后,如今信息技术发达,各类市场消息瞬间传遍世界每个角落,把世界变成了真正的地球村。在1973-1983年期间,交易所数量少,交易规模较小,流动性较弱,价格发现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原油、金属、咖啡、粮食等主要大宗商品还没有形成全球统一价格,而现在交易所价格已成为全球生产与消费企业产品定价基准,价格涨跌对全球经济产生很强的溢出效应。

“美国优先”导致全球供应链紊乱

国际环境恶化是各国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障碍之一,美国则是作茧自缚。“美国优先”充分体现了美国政府自私自利的做派,在国际事务中不仅要打击自己假想的敌人,还要削弱自己的盟友。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几乎被挤出欧洲能源市场,美国页岩天然气得以高价销往欧洲,欧洲国家难以消化高价能源冲击,经济正陷入严重衰退之中。在亚太地区,美国大搞所谓的“印太经济框架”(印度已退出)。在世界大变局中,亚洲地位正在崛起,而欧美老牌大国日渐衰落,二战后所建立的国际经济秩序与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很不适应,美国却缺乏大国担当,不主动改革国际经济组织运行规则,也把世界共同面临的气候变化、社会公平、扶贫助困等重大问题置于脑后。

从历史看,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一直是开放政策的受益者,如今却走上了背道而驰的道路。在政府保护下,美国一些企业能够把自己的商品和服务销往海外市场,经过数十年积累逐渐成为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跨国企业。1979年,美国进出口贸易与GDP之比为18.38%,虽经过疫情冲击2021年占比仍然高达25.48%。换言之,美国经济发展依赖许多中间产品进口,不可能实现完全自给自足,成本也不许可,且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基于自己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其中,劳动分工更加明确,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高效率全球供应链体系。

如今,美国却让全球生产体系重新退回到旧的经济体系中,借建立供应链韧性之名扭曲和破坏现有的供应链体系,以满足其垄断世界重要行业商品生产与销售的野心,“美国优先”加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胀问题。美国也为自己的自私行为付出了代价,其通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国际供应链体系紊乱的后果,是通胀持续时间长久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芯片产业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行业,每个生产环节都需涉及许多国家和地区,且产业投资大,芯片企业需要量产才能尽快回本。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美国主要芯片企业对中国市场自然有较高的依存度。2021年,中国市场销售占其总收入30%以上的芯片企业有高通(67.07%)、思佳讯(63.18%)、德仪(54.51%)、西部数据(47.06%)、Qorvo(39.33%)、博通(35.53%)、应用材料(32.67%)、赛灵思(32.41%)和康宁(31.92%);超过20%的企业有安费诺(27.99%)、英特尔(26.75%)、AMD(25%)、英伟达(23.3%)和微芯技术(22%);超过15%以上的有艾利丹尼森(19.98%)和美光科技(18.18%)。

美国此轮通货膨胀高企的原因有很多,国内因素有之,国外因素亦有之,因此不管美联储未来如何加息,政策效果难及其通胀的“病根”,但会把摇摇欲坠的美国经济推向衰退边缘。最近二十多年,美国通货膨胀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经济红利。如今,美国却正在破坏世界供应链体系,其经济后果不难想象。

从对外政策讲,美国应认真听取各方的合理诉求,敦促俄乌两国以和平手段结束冲突;取消对俄实施的经济制裁,缓和欧盟与俄罗斯关系,让脆弱的欧洲经济重获生机,也让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回落。

此外,拜登总统应尽快调整对华政策,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高额关税,使双边关系正常化,以减轻通货膨胀对国内民众生活所造成的压力。然而,离中期选举不足一个月,拜登总统不太可能在短期内调整对外政策。如果民主党中期选举中失去了对参议院或众议院的控制权,拜登很难在国内事务上有所作为,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外交政策上。

暂无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